NEWS



25

2015

-

08

海礁情

2015-08-25

作者:


灯塔工在孤岛上的日与夜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再向海岛行

 嵊泗马关社区,叶中央在小女儿的陪伴下,静坐路边候车。这两年,叶中央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。

 车行嵊泗菜园镇石柱码头。

 海风轻拂,30多艘渔船停泊港口。宁波航标处党工部主任李学龙解开缆绳,扶着叶中央走上舷板。身后跟着儿子叶静虎、孙子叶超群和两名同上白节灯塔换班的灯塔工。

 这是爷孙三人回岛行的第一天。

 白节山和叶中央居住的菜园镇相距不远。天气晴朗的时候,站在菜园镇最高的山峰,可以隐隐望见白节山的身影。灯塔工上下班的路程,主要依靠宁波航标处的包船完成。和陆地工人每天可以上下班不同,灯塔工在岛上,短则10天,长则一两个月。有时遇到不可测的风浪,上班时间便要延长。

 白节岛是一个无人岛,面积0.44平方公里,海拔77米。

 相传,当年岛上盛产药材白术,后老百姓口误改为“白节”。

 一行人踏上船舷,在甲板上各自找了位置安顿自己。船老大提醒所有搭乘人员,穿上救生衣、找个能抓手的地方,当天虽风平浪静,海上还是有颠簸。

 叶中央善意地提醒说:“上船要穿救生衣,这是规矩。”

 这里是东海与黄海交界处,两种颜色的海水泾渭分明。有时可以在澄澈的青色海水中清晰见到几缕黄沙。随着船只行进,远处几座黄色尖头小礁横卧在平静无波的水面上,看起来美得像家中的小盆景。正应了白居易那句:海水无风时,波涛安悠悠。

 坐在船尾,看着小渔船犁开海面,一颠一颠向着白节岛的方向前进。船老大讲:“可不敢开玩笑,看起来水面无波,天晓得水下有没有暗流,有没有暗礁。”

 可不是,一会儿工夫一道暗流涌过,小船立马左右摇晃,根本无法在甲板上站立,只能乖乖地拉着任何能着力的地方,有人抓锚,有人扶桅杆……叶中央、叶静虎、叶超群爷孙三人坐在高高翘起的船头。

 “梦回白节,身赴花鸟。如今我是梦成真了。”叶中央笑着说。

 跟船越洋而来的,除了风浪,还有蚊子。

 这种岛蚊格外凶悍,两条长腿,一根尖管,追着咬人。

 “被咬到了,要痒一个星期呢。”叶中央说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孤寂白节岛

 和我们正要前往的白节相比,嵊泗,算是繁华、热闹的小城市了。

 随船而去的,除了叶中央一家四口,还有一袋番薯苗、一些日用品。

 我们抵达白节码头时,三名灯塔工在码头等候着。看到船来了,他们憨憨地笑着,接过物品,热情地迎着我们往前走。

 灯塔工养的狗热情地摇着尾巴,在小路上奔跑带路。“它也孤独了,岛上就咱们几个人。”灯塔工微笑着解释。

 白节岛正在修路。从码头处往灯塔走,原有的路成了碎石路和泥路。一路走,灯塔工一路提醒:小心脚下。

 沿路的植被相当茂盛。路边有一两幢孤零零的石屋,看上去相当牢固。大块的垒石是它的主要建材,窗户都已被卸下。叶中央说,这原是部队驻地。后来,部队撤离,邻近岛上的百姓摇船过来,把能用的门窗拆卸回家使用。

 走了几百米后,路边有了防护堤,同样是用大块垒石修筑。这是灯塔工修筑的。防护堤能防止海岛水土流失,就地拦出几块小菜地,还为海岛油管安放留出位置。扶着女儿的手,叶中央走得气喘吁吁。每一块石头,每一棵植被,每一寸土地,既熟悉又陌生。他默默地看着,脑海中过着一幕幕情景。

 几百米的路,走了20多分钟。最后一段,依然笔直向上。

 站在下方看上去,一道石头门像嵌在天空中,调皮的云朵浮过门框。

 走进门中,一行人享受灯塔工的最高礼仪:打水洗脸。

 叶中央说,在海岛,尤其是无人岛,水资源相当珍贵。白节岛是一个极小的岛,一支烟的工夫可以绕岛一周。岛上长期无人居住,离陆地远,灯塔工想方设法地解决水源问题。他们试过很多方法收集雨水。最后在岛上做了个水泥储存箱,在上面开了个口子。用类似打井的方式,将水储存起来。

 每一名来到岛上的客人,都是灯塔工的贵客。他们便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取出来,待客。

 白节灯塔,包括一座灯塔和几间职工的住房,甚至还挤出一间房子做灯塔陈列纪念室,放了灯塔模型、灯塔简介展板等。

 职工伙房边有几块就地开辟的小菜园,种着玉米、竖着葱,还有一块小地翻新出来,准备种上新运来的番薯苗。伺弄庄稼,守护灯塔,成了灯塔工生活的全部。

 白节岛没有网线。手机的4G信号断断续续,能听到电话里的说话声,回过去的话怎么也传送不到。

 白天为了省电,发电机全部关闭。

 迎着寂寥的海面,点上一支烟,耳旁只有呼呼的风声。

 一舟而外无寸地,上者青天下黑水。

 白节,孤岛、寂寞萦绕心间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建筑考究多

 白节灯塔始建于1883年,由英国人建造。从它的每一个建筑细节,可以看出英国人的考究与细致。

 白节灯塔建筑,准确地说包括一个灯塔,塔下有几间房屋。这里要讲的,是正对着灯塔的那间房屋。它与灯塔同年,有一百多年的历史,是岛上最有看头的建筑。

 叶静虎说:“来来来,我为你们介绍这座房屋的奇妙之处。”

 从外观来看,这座灯塔屋十足的英伦风情。白色的厚墙面,地中海式灰蓝门窗。

 炎热夏季,走进灯塔屋,温度立马降下10℃。这与灯塔屋细致的隔热建筑有关。灯塔屋的房屋整个垫高,屋面与地面隔开50厘米。同样的,屋顶也有50厘米的厚度作为隔热层。地面的垫高层,每隔两米就在外墙开一个透气孔,再罩上铁丝网,既通风又防止蛇鼠进入。

 走进屋内,地面踩上去阴凉。室内每一扇窗做了双道,外面一道百叶窗,防止海浪溅入。里面一道玻璃窗,采光、阻浪。两道窗之间有一个窗台,窗台平面微微向外倾斜,与窗连接处开了个通向外墙的小孔。一旦海浪溅入,便会顺着窗台和小孔流出外面。用来拴住门窗的插销长度达50厘米,门窗栓钩都采用全铜制作,沉甸甸,历经百年而不朽。

 “严防死守,完美诠释了灯塔工的工作精神。”叶超群笑着说。

 叶中央则走到灯塔屋尽头的一间房屋,告诉我们,这是他当年的宿舍。里面变动不大,几平方米的小屋,一床一桌一凳。现在增加了一个柜子。地板也重新换过了。

 白节灯塔一度没有人员居住。几年后灯塔工重新上岛,发现地板腐朽。不得已,重新更换。灯塔屋里有值班室、宿舍、库房。墙面上挂钩仍在,这是用来放置望远镜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守候花鸟山

 去往花鸟山灯塔的路,不是一般的漫长。

 它的真正路程,不过是一段海路加一段岛路,而在实际行走中,“交通不便”。

 首先,去往花鸟山岛的船一天只有两班,来回各一趟。错过一趟,便要等到第二天。

 其次,登上花鸟山岛后,还要步行40多分钟才到灯塔处。高高低低的山头,上上下下的山路,走得人疲惫不堪。好在现在花鸟山岛大力开发旅游建设,这段路程便由电动车承担了。这次同行的人多了起来,有岱山航标站职工,灯塔基础工程建设工程师、丈量人员,还有上岛交班的职工。几个人通力合作,每人将一个箱子抬到船上。箱子中有新制服、岛上灯塔工需要的工作用品等。

 去花鸟山岛,只有坐船。而运送物品,只有依靠人力搬运。

 花鸟山岛外形像一只小鸟,岛上鲜花处处,因此得名。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舟山一行时,花鸟山岛成为他口中向往之处。

 花鸟山灯塔坐落在岛屿海岬处,风景独好。这个位置正好处于舟山群岛最北端。花鸟山灯塔建成于1870年,黑白相间的塔身,被誉为“远东第一灯塔”。

 灯塔边有一间供游人参观的陈列室,里面的资料和实物说明灯塔的变迁史。叶中央在这里守了3年。

 惊雷滚过,暴雨扫过,就连岛上的苍蝇都会追着人咬。这个阳光明媚、鸟语花香的花鸟岛,在灯塔工眼中苦不堪言。“花鸟山灯塔,苍蝇比蚊虫还厉害。”一名灯塔工说,苍蝇会追着人咬。最疯狂的时候,壮年的汉子坐在蚊帐里躲苍蝇,看着它像一个小型轰炸机在蚊帐外撞来撞去。

 现在灯塔中依然保存着当年手动上弦的电机。只不过周围的风景已经变得异常漂亮了。粉刷一新的灯塔建筑群、新开辟的小菜园、增设中的宿舍、不停转动的风标等,令偶然到访的游客欣喜万分。连灯塔工的洗菜处,晾衣处,都布置在“春暖花开,面朝大海”之处。

 灯塔下还住着几只不请自来的流浪猫,悠游自得,把菜园当成自己家。

 叶中央和叶静虎、叶超群高高兴兴地到处走动。他们和轮值的灯塔工聊着天,晒太阳。叶中央说,这里既熟悉又陌生。

 看够了,聊够了,一家人沿着山路,经过岛上惟一的大街。说是大街,只有短短一两百米,两旁沿地势将一些原住民房屋改成小店,取了诗意的名字。几名原住民认出了叶中央:“咦,这不是老叶吗,很久不来了。”叶中央也热情地迎过去。

 当年,叶中央、叶静虎便是沿着那条弯弯的山路,走到花鸟乡大街上,跟乡民买东西、话家常,亲切得像是一家人。“回岛更像走亲戚啊。”叶静虎感慨地说。

 2000年,叶中央告别干了41年的灯塔工岗位,在花鸟山灯塔工岗位光荣退休。此后,便被花鸟乡返聘,担任荣誉塔长。他成为一名见证人,他的荣誉令灯塔增辉,更成为花鸟山旅游形象代表。

 对于花鸟山日出日落的美,叶中央说了一段诗意的话:

 花鸟山的日出最美。

 灯塔的位置正在海岛的山岬边,一望无际的海面,天空是一枚淡蓝色倒扣的圆锅。朝霞直接从海面出来,一点一点地铺在海水上。从有一点云的地方,跳出来一个亮晶晶、圆溜溜的太阳,这时的颜色红的也有,黄的也有,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“牛眼”有历史

 牛眼,指的是牛眼透镜。它是位于花鸟山灯塔主灯上设备,直径达1.84米。外观像一面特大号的风扇,有着一圈一圈透明滚圆的弧度。牛眼透镜是镇塔之宝,透镜从建塔后使用至今。每面透镜由八圈三菱形水晶玻璃拼装而成。

 它的工作原理是借助亚波长结构,调制表面波,达到将灯光加亮放远的效果。目前,花鸟山灯塔可以向24海里内射出四道光芒,照亮进出上海港的主要航道。

 花鸟山灯塔内部楼梯又直又陡,不熟悉情况的人走上去只能手脚并用地爬。叶中央慢慢带着我们走到最高层,看到了那只位于灯塔顶部中央位置的牛眼。塔内的温度高,闷得人喘不过气。即使灯塔顶部罩上了遮光布,牛眼上的层叠菱镜依然反射亮光,令人目眩。

 牛眼上清晰可见几处缺口,打在坚硬的牛眼表面,形成一圈圈纹路。叶中央说,当年日本人入侵占领灯塔,这是国民党军队与其激战留下了弹痕。

 抗战时期,舟山一带遭受日军入侵,嵊泗花鸟山岛等几处有灯塔的岛屿成为兵家必争场所。花鸟山灯塔被日军侵占,国民党军队率队来袭,打算夺回要塞。他们朝着灯塔开枪。其中一些子弹射碎灯塔外围玻璃,子弹射穿牛眼,留下大大小小近十处枪眼。

 这些枪眼至今未能修复。

 牛眼质地坚硬,修复很难。况且枪眼在其中只占一点位置,不影响灯塔正常使用。因此保存至今,成为一处难得的历史活见证。

    擦透镜,对灯塔工而言是一件苦差事,三角菱镜的凹凸处都要擦干净。若是整个儿擦一遍,4名灯塔工要花上一整天。